專題故事
張貝芝 跨樂種合作的想像
自由空間樂團銳意打破樂種、風格等界限,匯聚不同背景的音樂家,創造令人驚喜的新聲音。身為樂團其中一員的香港音樂家張貝芝,先後兩次跟唱作歌手Kiri T和Moon Tang在自由空間樂團音樂會上合作,親身經歷這種跨界合作的奇妙過程,她在以下的影片中分享發掘到的多種可能性和背後無限的想像力。
走進「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
「當人開始關注真正的、個體的、真實的情感的時候,藝術就會發生變化,而這也恰恰是整個中國的現代主義的又一次出發。」
皮力
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動盪,中國1978年開始推行的改革開放政策開創了一個新時代,為其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深遠改變。許多城市搖身一變成為國際商業中心,不少藝術家致力舉辦展覽、嘗試嶄新的風格和媒材,並與外國藝術家展開國際交流。
「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探索這時期的文化發展,展示這批藝術家勇於創新的精神,看看他們如何塑造當代中國生活經驗,以及造就國際觀眾對於今日中國的印象與理解。
來參與由希克資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務主管皮力、視覺藝術德英副策展人武漠和視覺藝術副策展人譚雪凝帶領的虛擬導賞團,沿途思考它所涵蓋的大趨勢:地下藝術、八五新潮、玩世現實主義、政治波普,以及視覺文化的都市化。
在M+雜誌發掘更多精彩影片及內容。
楊東龍:不可言說的空間
「畫畫是去製造那不可言說的空間。」
楊東龍
1990年,楊東龍成立Quart Society。它被視為香港首個獨立藝術空間,為藝術家提供展示非主流藝術的平台,特別回應香港「六四後、回歸前」的狀態的作品,因此楊東龍在1990年代的香港前衛藝術運動舉足輕重。他主要是靠自學成才,他所屬的那代藝術家的特色,是作品以鮮明的本土手法去回應現代主義。
影片中,楊東龍探討其藝術實踐從抽象到具象的不同面向,還分享他對藝術及藝術家身分的想法。
在M+雜誌發掘更多精彩影片及內容。
何藩:決定性的瞬間
「黑白是給我一個距離,是跟現實人生有一個距離, 我覺得這個距離很重要的。」
何藩
何藩鏡頭下1950和60年代的香港,在今天已不可復見,但我們仍可透過他的作品感受和了解香港昔日的景物風貌。
早年生活
何藩(1931 年生於中國,2016 年逝世)身兼攝影師、電影導演及演員。兒時於上海生活,14 歲時獲贈首部相機後,攝影生涯便隨之展開。何藩在1949 年移居香港,所拍攝的香港眾生相引人入勝,自1950年代起便開始受到關注。
從攝影到銀幕事業
何藩的攝影技術,在當時日益蓬勃的香港電影業大派用場。他在1960至1980年代期間從事電影工作,特別是參與邵氏兄弟的電影製作,其作品廣為人知。何藩除了擔任電影導演外,偶爾還會亮相幕前,《不了情》(1961)便是他首部參演的電影。
參演多部電影後,何藩在 1963 年完成了他的首部獨立短片《大城市,小市民》,並在翌年的「日本國際電影節」獲奬。不久後,他獲得商業電影公司的青睞,開始拍攝一系列艷情片,並因這個全新的電影類型而大受歡迎。由他執導的電影如《長髮姑娘》(1975)和《三度誘惑》(1990)更是極為賣座的作...
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全新維港綠色藝文空間
藝文活動、寫意空間、打卡熱點、維港美景盡在西九藝術公園
Mike Orange & The Universe Travellers
隨著科技發展,音樂越催精益求精,錄音室版本的歌曲,通常都會經過多遍錄製,再由錄音師將節錄下來的最佳部份銜接成曲,樂手儘管發揮不穩定,最終也能從一遍又一遍的補錄中抽取最佳成果。但對於Mike Orange & The Universe Travellers來說,力臻細膩完美的零瑕疵音樂顯得缺乏人性化,他們更希望將樂手的情緒、高低起伏紀錄在專輯當中,縱然含有沙石,卻比後期加工來得真挚
梁袓堯《一個邀請:人約吉場後》
因為疫症,全球劇場面對旅遊限制、演出取消、改期等種種未知數,何時重開亦說不準。即使疫情稍為平息,經過各種變化,如對密閉空間的憂慮,和網絡上看不完的免費演出,觀眾對重回劇場的信心、興趣和期待,跟從前是否一樣?
《一個邀請:人約吉場後》劇場錄像系列探討當劇場現場演出經歷這段未知與巨變之後,觀眾、演員和劇場這種表演藝術的關係。30位香港演員不經綵排,獨自走入當時尚未重開的自由空間大盒,站在舞台上面對空無一人的觀眾席,訴說最真實的感受。他們的憤怒、激情、直覺、思考、恐懼、期待,凝固成30條長度不一、情緒紛陳的影片。
Calvin Ho:自由空間壁畫創作意念
壁畫現已完成,成為西九文化區最新打卡熱點。畫中有多個生動趣怪的角色,歡迎你來跟他們拍照。我們同時發布了Calvin配合壁畫設計的Instagram和Facebook濾鏡,及通訊軟件貼圖包,供免費下載使用。
即時下載(只限流動裝置):
INSTAGRAM濾鏡
FACEBOOK濾鏡
通訊軟件貼圖包
自由空間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