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敢探號2020–21 | 王天仁:《拾萬個為甚麼?》(精華片段)
王天仁從事藝術教育近二十年,善於利用撿拾而來的廢棄木材創作雕塑作品,更喜歡遊走於不同的創作媒介或形式,無論為網絡平台及雜誌撰寫專欄,還是擔任香港電台電視節目《 好想藝術》的主持,甚至創辦自資營運的藝文空間「合舍」,對他而言均是體現其所思所想的創作。而於這些學習契機中,一切在日常生活裏遇見的人、事和物,即各種俯拾皆是的素材,皆可成為其作品的一部分。
王天仁在2000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其作品獲香港藝術館等本地及海外機構和私人收藏。他曾在多地舉辦展覽、參與大型公共藝術項目及教育計劃,如「氣味相投:文學 × 視藝」(香港文學館,2019年)、「藝遊維港」(香港藝術中心,2018 年)、「觸木蝶變大巡遊」(綠色力量,2016 年)、「校園藝術大使計劃」(香港藝術發展局,2016 年)、「2015 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富邦藝術基金會,2015 年)及「葵青趣怪動物園、新華動物獵奇—王天仁雕塑作品展」(藝術推廣辦事處,2006 年)。曾獲獎項包括《透視》雜誌於 2010 年頒發的「四十驕子」,以及「GDC設計獎 2011」空間設計組別的入圍獎等。
在疫情期間,藝術家王天仁透過不同形式的活動,延伸他為「M+ 敢探號」創作的作品《拾萬個為甚麼?》,並在網上平台及實體展覽展出不斷演化的創作成果。這些活動包括線上工作坊、網上對談、創意短片、課室遊戲及互動展覽。此影片輯錄了過往活動的精華片段,藝術家更藉此分享其參與計劃的點滴。
自 2016 年起,「M+ 敢探號」化身流動創作教室及展覽空間,載着不同界別的創作人及其作品穿梭於本地校園和社區之間,教師和學生在此與創作人互相啟發和學習。今年,計劃以小學師生及公眾人士為對象。M+與王天仁共同合作,構思一系列為配合校園防疫措施而設計的學習活動,並以全新委約作品《拾萬個為甚麼?》為基礎,開發了一系列網上教學資源。
由即日起至M+開幕期間,「M+ 敢探號」會於週末及公眾假期停泊在西九文化區海濱平台。歡迎公眾人士登上這輛特製拖車,與王天仁一起向習以為常的事物提出疑問,尋找標準答案以外不一樣的觀點。博物館開幕前將陸續公佈更多有關「M+ 敢探號」的公眾活動,詳情請留意計劃網頁: http://mplus.org/tc_publicsessions
「M+ 敢探號」
王天仁:《拾萬個為甚麼?》
2020至2021年
我的播放清單
請選播放清單
M+ 敢探號 2020–21 | 王天仁的「拾萬個為甚麼?」用餐體驗
王天仁從事藝術教育近二十年,善於利用撿拾而來的廢棄木材創作雕塑作品,更喜歡遊走於不同的創作媒介或形式,無論為網絡平台及雜誌撰寫專欄,還是擔任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好想藝術》的主持,甚至創辦自資營運的藝文空間「合舍」,對他而言均是體現其所思所想的創作。而於這些學習契機中,一切在日常生活裏遇見的人、事和物,即各種俯拾皆是的素材,皆可成為其作品的一部分。
王天仁在2000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其作品獲香港藝術館等本地及海外機構和私人收藏。他曾在多地舉辦展覽、參與大型公共藝術項目及教育計劃,如「氣味相投:文學視藝」(香港文學館,2019 年)、「藝遊維港」(香港藝術中心,2018 年)、「觸木蝶變大巡遊」(綠色力量,2016 年)、「校園藝術大使計劃」(香港藝術發展局,2016 年)、「2015 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富邦藝術基金會,2015 年)及「葵青趣怪動物園、新華動物獵奇—王天仁雕塑作品展」(藝術推廣辦事處,2006 年)。曾獲獎項包括《透視》雜誌於2010 年頒發的「四十驕子」,以及「GDC 設計獎2011」空間設計組別的入圍獎等。
承接上集《王天仁的「拾萬個為甚麼?」問答遊戲》的提問精神,藝術家王天仁邀請四位小學生蒞臨以「拾萬個為甚麼?」為主題的餐廳,參與一場不尋常的用餐體驗。在王天仁設置的隱藏鏡頭下,學生分享他們對餐桌上各種奇異的食物及餐具的想法,甚至提出各種質疑,並在藝術家的提問下,思考「吃或不吃?」、「如何吃?」等問題。藝術家將問題引伸至「食」與「學」的共通點,鼓勵觀眾從反思生活習慣出發,發掘各種意想不到的素材,為自己「烹調」一道滋味的「學習體驗」。
歡迎教師與學生於上課期間共同觀賞,或安排學生在家收看。觀賞影片後,教師可於計劃網頁下載「M+ 敢探號」教材套及教學材料,舉辦延伸課堂活動,帶領學生進一步理解藝術家及其創作意念。
鑒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M+ 敢探號」未能到訪校園及社區。有見及此,我們與王天仁合作,以其委約作品《拾萬個為甚麼?》為基礎,設計一系列免費的網上教學活動及資源,包括教材套、藝術家與策展人的對談錄像及創意短片,與教師、學生及公眾分享計劃的內容。
「M+ 敢探號」
王天仁:《拾萬個為甚麼?》
2020至2021年
我的播放清單
請選播放清單
M+ 敢探號 2020–21 | 王天仁的「拾萬個為甚麼?」問答遊戲
王天仁從事藝術教育近二十年,善於利用撿拾而來的廢棄木材創作雕塑作品,更喜歡遊走於不同的創作媒介或形式,無論為網絡平台及雜誌撰寫專欄,還是擔任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好想藝術》的主持,甚至創辦自資營運的藝文空間「合舍」,對他而言均是體現其所思所想的創作。而於這些學習契機中,一切在日常生活裏遇見的人、事和物,即各種俯拾皆是的素材,皆可成為其作品的一部分。
王天仁在2000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其作品獲香港藝術館等本地及海外機構和私人收藏。他曾在多地舉辦展覽、參與大型公共藝術項目及教育計劃,如「氣味相投:文學視藝」(香港文學館,2019 年)、「藝遊維港」(香港藝術中心,2018 年)、「觸木蝶變大巡遊」(綠色力量,2016 年)、「校園藝術大使計劃」(香港藝術發展局,2016 年)、「2015 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富邦藝術基金會,2015 年)及「葵青趣怪動物園、新華動物獵奇—王天仁雕塑作品展」(藝術推廣辦事處,2006 年)。曾獲獎項包括《透視》雜誌於2010 年頒發的「四十驕子」,以及「GDC 設計獎2011」空間設計組別的入圍獎等。
藝術家王天仁扮演說書人,為觀眾娓娓道來一個關於「學習」的故事,帶領大家走進無奇不有的世界。故事圍繞一場問答比賽,參賽學生要回答看似異想天開的多項選擇題。各人的答案不一,乍聽之下天馬行空的想法,到底孰是孰非?課本能提供絕對的評核準則嗎?王天仁邀請熒幕前的觀眾一同想像,尋找標準答案以外的觀點。
歡迎教師與學生於上課期間共同觀賞,或安排學生在家收看。觀賞影片後,教師可於計劃網頁下載「M+ 敢探號」教材套及教學材料,舉辦延伸課堂活動,帶領學生進一步理解藝術家及其創作意念。
鑒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M+ 敢探號」未能到訪校園及社區。有見及此,我們與王天仁合作,以其作品為基礎,設計一系列免費的網上教學活動及資源,包括教材套、藝術家與策展人的對談錄像及創意短片,與教師、學生及公眾分享計劃的內容。
「M+ 敢探號」
王天仁:《拾萬個為甚麼?》
2020至2021年